杏鑫娱乐新聞

杏鑫娱乐新聞

  1. 黨史百年天天讀 · 4月19日

  2. 發布時間:2021/04/19   瀏覽:

重要論述

  

1927年4月19日

 

毛澤東在漢口出席國民黨中央土地委員會第一次擴大會議時提出:解決土地問題應有一個綱領,內容包括解決土地問題的意義;土地沒收的標准和分配的方法;農民以什麼政權機關來沒收和分配土地等。關于解決土地問題的意義,他指出:(一)解放農民,廢除地主及一切壓迫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此為本題的主要意義;(二)增加生產,解決農民的生活痛苦和改良土地;(三)保護革命,解決土地問題後即能夠解決財政問題及士兵問題,因農民要保護他們的土地,必勇敢作戰;(四)廢除封建制;(五)發展中國工業;(六)提高文化。關于農民政權問題,他指出:有兩個階段:一是革命時期,農民政權集中在農民協會;二是革命過後,農民政權在國民政府系統之下,頒布區鄉自治條例。現在我們須要承認農民的政權,並且促進農民的政權。這篇發言收入《毛澤東文集》第一卷。

 

1941年4月19日

 

毛澤東為《農村調查》一書寫跋。跋中指出:現在黨的政策,既不是“一切鬥爭,否認聯合”,也不是“一切聯合,否認鬥爭”(如同一九二七年的陳獨秀主義那樣),而是聯合一切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社會階層,同他們建立統一戰線,但對他們中間存在著的投降敵人和反共反人民的動搖性反動性方面,又應按其不同程度,同他們作各種不同形式的鬥爭。現在的政策,是綜合“聯合”和“鬥爭”的兩重性的政策。在勞動政策方面,是適當地改善工人生活和不妨礙資本主義經濟正當發展的兩重性的政策。在土地政策方面,是要求地主減租減息又規定農民部分地交租交息的兩重性的政策。在政治權利方面,是一切抗日的地主資本家都有和工人農民一樣的人身權利、政治權利和財產權利,但又防止他們可能的反革命行動的兩重性的政策。國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是應該發展的,但在目前的農村根據地內,主要的經濟成分,還不是國營的,而是私營的,而是讓自由資本主義經濟得著發展的機會,用以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半封建制度。這是目前中國的最革命的政策,反對和阻礙這個政策的施行,無疑義地是錯誤的。嚴肅地堅決地保持共產黨員的共產主義的純潔性,和保護社會經濟中的有益的資本主義成分,並使其有一個適當的發展,是我們在抗日和建設民主共和國時期不可缺一的任務。中國共產黨是在複雜環境中工作,每個黨員,特別是幹部,必須鍛煉自己成為懂得馬克思主義策略的戰士,片面地簡單地看問題,是無法使革命勝利的。這篇跋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

 

1978年4月19日

 

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文件時指出: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實際上是清理過去教育的問題,把一些帶政策性、方針性的問題肯定下來,看看教育有些什麼特殊問題需要研究。教育經費的使用,要很好地討論一下方針和原則,更多注意用到重點和提高方面。我們是大國,但人才和錢都是有限的。為了早出人才,師資、錢、材料都要用到重點和提高上。寧肯有一部分放慢一點,寧肯犧牲某一方面,也要用到重點和提高上,不是平均用到普及上。大學要多花一點錢,解決青黃不接問題,解決提高問題。中學現在數量不少,質量不高。要裝備好北大、清華。人民大學要培養經濟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的人才。我們要有規劃,要適合現代化。現在師資缺乏,非走電化教學這條路不可。

 

1986年4月19日

 

鄧小平在會見在大陸捐資興學的香港知名人士包玉剛、王寬誠、霍英東、李兆基等時提出,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指出:四化建設的實現要靠知識、靠人才。政策上的失誤容易糾正過來,而知識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這就要抓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長遠的根本大計。教育很重要,人才是從教育出來的,知識也要從教育出來。人才培養不是今後十年、八年的事,要從小學教育著手,這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改革的根本意義是取得一個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發展教育也是為了國家長期穩定的發展。現在我們是知識缺乏、人才缺乏。越往前走,這方面的問題越大。同發達國家比較,我們落後很遠,但不是一切都落後。我們有原子彈、導彈、氫彈,同步衛星上天,通信衛星也可以出口。有和沒有不一樣,就是有這麼幾個東西,國家的分量就不同了。但是在許多領域還是落後,要急起直追。現在世界上科學技術發展得很快,美國搞“星球大戰”,歐洲搞“尤裡卡”計劃。不管成功的可能性多大,它代表了科學知識的飛躍前進。不只是在軍事方面的作用,還可以帶動整個社會工業和其他各個方面的發展。看到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搞。在高科技領域裡要投點資,投資不能太少,起碼要做到在若幹領域裡,人家有的我們也有,不一定比人家更好,但要有,如激光、生物工程、粒子束、計算機等。搞這些要利用現有人才,將來香港人才也應該容納在內,還有海外留學生、華人學者,希望他們出力。華人中有很多人才,如李政道、楊振寧,多幾個這樣的人才就好了。

 

2016年4月19日

 

習近平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強調,網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

 

他指出,要建設網絡良好生態,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同心幹,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幹部就要到哪兒去。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對廣大網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對困難要及時幫助,對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宣介,對模糊認識要及時廓清,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和糾正,讓互聯網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對網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評,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幹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

 

他強調,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們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2019年4月19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五四運動的曆史意義和時代價值舉行第十四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五四運動是我國近現代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天,我們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必須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導廣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勵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他指出,要加強對五四運動曆史意義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深遠影響。要堅持大曆史觀,把五四運動放到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鬥史中來認識和把握。要從曆史邏輯、實踐邏輯、理論邏輯相結合的高度,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會史等各領域開展研究,總結曆史規律,揭示曆史趨勢,講清楚為什麼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具有如此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講清楚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能夠成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指導思想,講清楚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擔負起領導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曆史重任,講清楚為什麼社會主義能夠在中國落地生根並不斷完善發展,引導人們以史為鑒、以史為師,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他強調,要加強對五四精神時代價值的研究,深入揭示新時代發揚五四精神的意義和要求。要結合五四運動以來100年的曆史,深入研究五四運動倡導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思想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重大意義,把研究五四精神同研究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統一起來,同研究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一起來,使之成為激勵人民奮勇前進的精神力量。

 

 

黨史回眸

 

 

 

1931年

 

 

 

4月19日 面對國民黨軍調集二十萬兵力,采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作戰方針,分四路向中央革命根據地大舉進攻的形勢,毛澤東、朱德下達各軍、師向蘇區中部集中待機殲敵的命令。命令指出:目前敵軍步步為營地向我軍前進,中國紅軍應以最高限度地堅決集中力量,配合群眾武裝打破敵軍圍攻。決心以極迅速行動首先消滅王金鈺敵軍,轉向敵軍圍攻線後方與敵軍作戰,務期各個消滅敵軍,完成本軍任務。

 

 

 

1954年

 

 

 

4月19日 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編制五年計劃綱要草案八人工作小組,由陳雲任組長。在工作小組領導下,對第一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工業發展速度,蘇聯援助項目建設,投資比例,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進度及穩定市場等問題進行了研究。6月30日,陳雲就第一個五年計劃向中共中央作了匯報。

 

 

 

2016年

 

 

 

4月19日 習近平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強調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

 

 

 

曆史瞬間

 

 

 

圖片

圖為周恩來為萬隆會議臨時趕寫的補充發言草稿。其中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異”的方針。